关于修改《江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3:19:22   浏览:88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修改《江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决定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江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决定
江西省人民政府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已经1998年1月9日省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江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1.第三条修改为:“养路费征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省交通厅主管,各级稽查征费机构(以下简称稽征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四轮简易汽车、拖拉机养路费由各地、市、县交通局征收)。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征收和决定减征或免征养路费。”
2.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对未按规定缴纳养路费的,由稽征机构责令限期缴纳,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欠缴费款1%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费款3倍以下的罚款。”
3.第二十九条修改为:“对报停、封存后偷驶的车辆,一律追缴全额养路费和每逾期1日收取应缴费额1%的滞纳金,并处以不超过欠缴费额3倍的罚款。”
4.第三十条修改为:“免费车辆未办理免费凭证的,责令其回车籍所在地按标准补交未办证期间的全额养路费,并由查获地稽征机构处以其补交数额3倍以下的罚款。
暂定免征、减征的各种专用车辆改变使用性质的,应于改变之日起10日内办理缴费手续,未及时报告的,稽征机构除取消其免、减待遇外,应责令其自改变之日起补缴全额养路费,并处以欠缴费额3倍以下的罚款。”
5.删除第三十一条。
6.第三十二条作为第三十一条,并修改为:“对倒换牌照或涂改、顶替、伪造养路费票证的,除责令补交全部费额和每逾期1日收取应缴费额1%的滞纳金外,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伪造票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全部由责任人赔偿。”
7.第三十三条作为第三十二条,并修改为:“对逾期参加养路费年检的车辆,每逾期一日,收取月应缴费额1%的滞纳金,并责令其回车籍所在地补办年检手续。”
8.第三十六条作为第三十五条,并修改为:“对拖欠养路费超过3个月的,稽征机构可以采取暂扣其行车证件或车辆的措施;暂扣车辆满3个月后,车主确实无力补交的,车籍地稽征机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规定将暂扣车辆拍卖,用拍卖车辆的收入抵交养路费、滞
纳金和罚款。”
9.第三十七条作为第三十六条,并修改为:“对妨碍稽征人员依法履行公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处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删除第三十九条。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



1998年2月1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刑法》中“正当防卫”条款修订建议


《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该条是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正当防卫及其责任、防卫过当以及量刑规定以及无限防卫权。”但是,该条规定在逻辑上存在缺陷,在下次刑法修订时,建议修改。
缺陷:
1、从字面理解,正当防卫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因为只有犯罪行为才存在负不负刑事责任一说,该表述的意思和立法宗旨相冲突。
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是赋予公民在特定情形下的防卫权,是人的防卫权在刑事立法上的体现。应当给与肯定而非否定的评价,至少是中性的评价。
2、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就成了防卫过度。说明防卫过度包含在正当防卫之中,是正当防卫的一种情形。既然是正当防卫,就说明防卫是正当的、必要的、适度的,怎么会出现过当呢?很显然,正当防卫不应当包含防卫过度。
所以在逻辑上应该先确定防卫,再从防卫的范畴中划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

基于上述理由,我建议该条修改为:
第十二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是防卫。
防卫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或虽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不是犯罪。
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构成犯罪的,应当减轻或免于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是犯罪。

说明:
1、在第一款确定防卫权,在此基础上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对正当防卫的明确界定为不是犯罪,对防卫过当构成犯罪的规定处罚原则。
2、无限防卫权需要慎重考虑,但是如果使用,则应当定性为不是犯罪。

文化部关于发布实施文化行业标准《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发布实施文化行业标准《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的通知
1993年11月18日,文化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歌舞厅的建设发展很快,对提高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歌舞厅在技术上没有提出声、光质量的控制标准,致使一些歌舞厅的声、光污染很大。为了保证广大娱乐群众的健康水平,我部于一九九二年下达并委托江苏省文化厅科教处、北京市文化艺术科研所、上海市舞台技术研究所起草制订了歌舞厅的声光质量控制行业标准。1993年6月29日我部教科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先期完成的“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行业标准审定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了该项标准。根据国家对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现由我部正式发布并立即实施。希望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积极组织专业队伍,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质量进行检查,并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
Acou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the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
in ballroom
WH0301—93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营业性歌舞厅的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有扩声设备的各类歌厅、舞厅、卡拉OK厅和类似功能的厅。
2.引用标准
GB3241 声和振动分析用1/1和1/3倍频程滤波器
GB3661 测试电容传声器技术条件
GB3785 声级计电、声性能及测量方法
GB3947 声学名词术语
GB4959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YJ25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3.术语3.1 扩声系统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
扩声系统由扩声设备和声场组成。主要包括:声源和它周围的环境,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传声器,放大电信号并对信号加工的设备、传输线,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扬声器和听众区的声学环境。3.2 空场 vacant auditoria
除必要的测量技术人员外,厅内没有观众和演员。测量时,厅内设置与相对应的满场正常使用时间完全相同。3.3 最大声压级 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
厅内空场稳态时的最大声压级。3.4 最高可用增益 maximum available gain
歌舞厅扩声系统在声反馈自激临界状态的增益减去6dB时的增益。3.5 声反馈 acoustic feedback
由于扩声系统中扬声器输出的能量的一部分反馈到传声器而引起的啸叫声或衰变声。3.6 传输频率特性 transmission frequencycharacteristic
厅内各测点处稳态声压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系统传声器处声压或扩声设备输入端电压的幅频响应。3.7 传声增益 〔sound〕transmission gain
扩声系统达最高可用增益时,厅内各测点处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与扩声系统传声器处声压级的差值。3.8 声场不均匀度 sound field nonuniformity
有扩声时,歌舞厅内各测点处得到的稳态压级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差值,以分贝表示。3.9 背景噪声 background noise
当扩声系统不工作时,厅内各测点处室内本底噪声声压级的平均值。3.10 总噪声 over all noise
扩声系统达到最高可用增益,但无有用声信号输入时,厅内各测点处噪声声压级的平均值。3.11 系统失真 system distortion
扩声系统由输入声信号到输出声信号全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畸变。
注:当测量由声输入到声输出的非线性失真有困难时,允许测量由电输入到声输出的非线性失真作为系统失真,但应注明。一般常用谐波失真来近似衡量系统失真。3.12 混响时间 reverberation time
声源达到稳态,待停止发声后,室内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
4.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4.1 歌厅、卡拉OK厅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分为一、二级,
具体指标见表1。
表 1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40~12500Hz| |
| | |以 80 ~| |
|一 |100~6300Hz|8000Hz的平 | |
| |≥103dB |均声压级为 |125~4000Hz|
| | |0dB,允许+4 |的平均值 |
|级 | |~--8dB,且 |≥--6dB |
| | |在 80 ~| |
| | |8000Hz内允 | |
| | |许≤±4dB | |
|----|--------------------|--------------------|--------------------|
| ∧| |63~8000Hz | |
| 一| |以 125 ~| |
|二级| |4000Hz的平 | |
| 卡|125~4000Hz|均声压级为 |125~4000Hz|
| 拉|≥98dB |0dB,允许+4 |的平均值≥ |
|级O| |~--10dB,且 |--8dB |
| K| |在 125 ~ | |
| 厅| |4000Hz内允 | |
| ∨| |许≤±4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 | |
100Hz≤10dB | | |
1000Hz | 35 | 5%|
}≤8dB| | |
6300Hz | | |
| | |
| | |
----------------------|----------|------|
| | |
| | |
| | |
1000Hz | 40 |10%|
}≤8dB| | |
4000Hz | | |
| | |
| | |
| | |
--------------------------------------------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100~6300Hz| |
|二∧| |以 250 ~| |
|级卡| |4000Hz的平 | |
|卡拉|250~4000Hz|均声压级为 |250~4000Hz|
|拉O|≥93dB |0dB,允许+4 |的平均值≥ |
|OK| |~--10dB,且 |--10dB |
|K包| |在 250 ~ | |
|厅间| |4000Hz内允 | |
| ∨| |许+ 4 ~ -- | |
| | |6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1000Hz | | |
} ≤| | |
4000Hz | 40 |13%|
12dB | | |
卡拉OK包间 | | |
不考核 | | |
| | |
| | |
--------------------------------------------
4.2 歌舞厅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分为一、二、三级,具体指标见表2。
表 2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40~12500Hz| |
| | |以80~8000Hz| |
|一 |100~6300Hz|的平均声压级 |125~4000Hz|
| |≥103dB |为0dB,允许 |的平均值 |
|级 | |+4~--8dB,且 |≥--8dB |
| | |在80~8000Hz| |
| | |内允许≤± | |
| | |4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100Hz≤10dB | | |
1000Hz | 40 | 7%|
}≤8dB| | |
6300Hz | | |
| | |
| | |
--------------------------------------------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63~8000Hz | |
| | |以125~4000Hz| |
|二 | |的平均声压级 | |
| |125~4000Hz|为0dB,允许 |125~4000Hz|
| |≥98dB |+4~ -- |的 平 均 值 ≥ |
|级 | |10dB,且在 |--10dB |
| | |125~4000Hz | |
| | |内允许≤± | |
| | |4dB | |
|----|--------------------|----------------------|--------------------|
| | |100~6300Hz | |
| | |以 250 ~ | |
|三 | |4000Hz 的 平 | |
| |250~4000Hz|均 声 压 级 为 |250~4000Hz|
| |≥93dB |0dB,允许+4 |的 平 均 值 ≥ |
|级 | |~--10dB,且 |--10dB |
| | |在 250 ~ | |
| | |4000Hz 内 允 | |
| | |许+4 ~ -- | |
| | |6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 | |
1000Hz | 40 |10%|
}≤8dB| | |
4000Hz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0Hz | | |
} ≤| 45 |13%|
4000Hz | | |
12dB | | |
| | |
| | |
| | |
--------------------------------------------
注:①一级歌舞厅声场不均匀度舞池与座席分别考核。
②二、三级歌舞厅除噪声外所有指标仅在舞池测试。
4.3 迪斯科舞厅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分为一、二级,具体指标见表3。
表 3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40~12500Hz| |
|一 | |以80~8000Hz| |
| |100~6300Hz|的 平 均 声 压级| |
| |≥110dB |为0dB,允 许 +| — |
|级 | |4~--8dB,且 在| |
| | |80~8000Hz内| |
| | |允 许≤±4dB | |
|----|--------------------|--------------------|--------------------|
| | |63~8000Hz以| |
|二 | |125~4000Hz| |
| |125~4000Hz|的 平 均 声 压级| |
| |≥103dB |为0dB,允 许 +| — |
|级 | |4~--10dB,且 | |
| | |在 125 ~| |
| | |4000Hz内允许 | |
| | |≤±4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100Hz≤10dB | | |
1000Hz | 40 | 7%|
}≤8dB| | |
6300Hz | | |
| | |
----------------------|----------|------|
| | |
| | |
1000Hz | | |
}≤8dB| 45 |10%|
4000Hz | | |
| | |
| | |
| | |
--------------------------------------------
注:①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压级,正常使用应用96dB以下为宜,
短时间最大声压级应控制在110dB以内。
②迪斯科舞厅的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只在舞池考核。
4.4 歌舞厅建筑声学的一般要求
歌舞厅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应进行声学设计。4.4.1 观众厅内各处要求有合适的响度、均匀度、清晰度和丰满度,在歌舞厅内不得出现回声、颤动回声和声聚焦等缺陷。4.4.2 歌舞厅的混响(T60)见附录A。4.4.3 对外界环境的影响
歌舞厅扩声系统在正常工作时,对外界的影响应满足环保部门的标准要求,短时间音乐高潮平均值允许超出标准165dB。
5.测量方法
5.1 测量条件5.1.1 测量前扩声设备须按设计要求在厅堂内安装完毕,并调整扩声系统,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注:如有系统均衡器,则测量前应调整到系统最佳补偿。5.1.2 测量时,扩声系统中调音台的多频率补偿置于“平直”位置,功率放大器的音调补偿(若有的话)置于正常位置。5.1.3 测量时,厅堂内测点的声压级至少高于厅堂总噪声15dB。混响时间测量时信噪比至少满足35dB要求。5.1.4 各项测量一般在空场条件下分别进行。5.1.5 所有测点必须离墙1.5m以远,测点高度距地面1.2~2.3m。对于有楼座的厅堂,测点应包括楼座区域。5.1.6 测点应均匀分布在厅内,一般不得少于4—9点。对于对称的歌舞厅其主要活动区的测点的最低要求如下:
100平方米以下的厅测4点,分布如图1所示。100~200平方米的厅测6点。200平方米以上的厅测9点。要求测点均匀分布在对称的一侧。
注:这里所指的对称不仅是建筑上对称,还包括声场对称。
5.2 测量仪器
本标准不排斥使用达到同样精确度的其它仪器。5.2.1 声频信号发生器5.2.1.1 频率范围:20~20000Hz±0.5dB。5.2.1.2 总谐波失真:不大于0.3%。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
5.2.2 噪声信号发生器5.2.2.1 粉红噪声的频谱密度:20~20000Hz。在其输出端的不均匀度为±1.5dB。5.2.2.2 信噪比不低于60dB。5.2.3 功率放大器5.2.3.1 频率范围:20~20000Hz,不均匀度优于±0.5dB。
5.2.3.2 总谐波失真:不大于0.5%。5.2.3.3 额定功率:不小于50W。5.2.4 测试传声器
按GB3661所规定的要求。5.2.5 滤波器
按GB3241所规定的要求。5.2.6 声级计
按GB3785中I型声级计要求。
5.2.7 测量放大器5.2.7.1 频率范围:20~20000Hz,不均匀度优于±0.5dB。5.2.7.2 总谐波失真:不大于0.5%。5.2.8 失真度测量仪5.2.8.1 频率范围:20~20000Hz。5.2.8.2 失真度测量范围:0.1%~10%。5.2.9 测试声源5.2.9.1 频率范围:100~10000Hz,不均匀度优于6dB。5.2.9.2 总谐波失真:不大于5%。5.2.9.3 额定功率:10W(灵敏度>90dB)。5.2.10 混响时间测试仪5.2.10.1 频率范围:100~8000Hz。5.2.10.2 混响时间测试范围:0.3s~10s。5.2.11 频率分析仪
对时间域的信号能进行频谱分析的仪器,其中滤波器应符合5.2.5条要求。要求滤波器各中心频率档能自动扫描或手动扫描。
5.3 测量项目5.3.1 传输〔幅度〕频率特性5.3.1.1 电输入法
测量采用图2所示的点测法,测量步骤如下:
a、开启测试系统,输出1/3Oct粉红噪声信号,调节噪声源的输出,使扬声器系统的输出满足5.1.3条要求。
b、改变1/3Oct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并保持各频段电平值恒定,在歌舞厅内的每一测点上用声级计或频谱分析仪分别测量声压级。
c、测量在传输频率范围内进行,测试信号按1/3Oct中心频率取点。
d、测量点按5.1.5条和5.1.6条进行。
注:用频谱分析仪连续扫频测量时,可以用粉红噪声作为信号源(图2中去掉滤波器),在各测点上用扫频法测量频谱,然后将各测点频谱减去粉红噪声的频谱即可得到传输频率特性。
5.3.1.2 声输入法
|----------
| |
| |----|--------------------------
| | ■ |
| | 扬声器系统 |
| | ----------|
---------- -------------- | | ■----|声级计||
| | | |---- | ----------|
----|调音台|--------|功率放大器|---- | --------------|
| | | | | | | ■----|频谱分析仪||
| ---------- -------------- | | ■ --------------|
| | ------|--------------------------
---------------------------------- | |
| |----------
------------ ------------------ |
|噪声信号| |1/3Oct带| |
| |--------| |----
|发生器 | | 通滤波器 |
------------ ------------------
图 2
测量采用图3所示的点测法,测量步骤如下:
a、关闭测试声源系统,调节扩声系统增益,使之达到最高可用增益。
b、传声器离测试声源的距离为0.5m。
c、开启测试系统,输出1/3Oct粉红噪声信号,调节噪声源的输出,使测点的信噪比大于15dB。
d、改变1/3Oct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在传声器处和歌舞厅内的测点上用声级计或频谱分析仪分别测量声压级。
e、测量时要求控制传声器处声压恒定。
f、测量在传输频率范围内进行,测试信号按1/3Oct中心频率取点。
g、测量点按5.1.5条和5.1.6条进行。
注:用频谱分析仪连续扫频测量时,可以用粉红噪声作为信号源(图3中去掉滤波器),分别在传声器处和各测点上用扫频法测量频谱,然后将各测点的频谱减去传声器处的频谱即可得到传输频率特性。
5.3.2 传声增益
----------------------------------------
|----|-------------------------------- |
| ■ ---------- | |
| 扬声器系统 ■--|声级计| | |
| ---------- | |
| 传声器 --------------| |
|--|--■ ■---- ■--|频谱分析仪|| |
------------ | | | --------------| |
|噪声信号| | | 测试声源| | |
|发生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Oct带|--|功率放大器|---- | --|调音台|----|功率放大器|----
|通滤波器 | | | | | | | |----
------------------ -------------- | ---------- -------------- |
----------------------------------------
图 3
测量框图同图3。
在按5.3.1.2项测量传输频率特性的同时,把在歌舞厅内各测点上测得的声压级减去传声器所接收的声压级,按频率加以平均即得该频带的传声增益。
测试信号的中心频率同5.3.1.2条,也允许按倍频程中心频率测量。
5.3.3 最大声压级5.3.3.1 电输入法
测量框图同图2,测量步骤同5.3.1.1条,要求馈入扬声器系统的电压相当设计使用功率(或额定功率)的电压值的1/n,(n=2~10)。
在系统最大声压级要求频率范围内在每一测点测出每一个1/3Oct频带声压级,加上201gn后获得相应频带的最大声压级然后加以平均。每一测点的最大声压级用下式计算:
n 0.1Li
Lmax=101g〔(∑ 10 )/N〕+101gn
i=1
式中:Li为第i个1/3Oct频带声压级,
N为传输频率范围内1/3Oct频带数。
5.3.4 声场不均匀度
根据5.3.1条测量的结果,将每一中心频率在不同测点测到的声压级的值列表或作图即得到相应的声场分布。
5.3.5 总噪声
测量在空场条件下进行。
测量时在歌舞厅内的设备,例如通风、调温等产生噪声的设备及扩声系统设备和可控硅调光系统全部开启。
测点按5.1.5条和5.1.6条进行。
扩声系统的增益控制位置同5.3.1.2条。
测量用声级计在63~8000Hz范围内按倍频程带宽取值。测量结果绘在同一张记录纸上可获得歌舞厅的噪声谱。
测量应包括线性和A计权数据。
注:在测量总噪声的同时,关闭扩声系统设备,按上述步骤测量,则得背景噪声谱。A计权声级大致上为噪声评价曲线NR值加5,即噪声评价数NR=A声级减5。
5.3.6 系统失真
测量框图如图4所示。
测试信号经调音台和功率放大器,馈给扬声器系统。要求馈入扬声器系统的电压相当于设计使用功率(或额定功率)的电压值的1/n,(n=2~10)。
测试频率点为500Hz,1000Hz,2000Hz。用频谱分析仪分别测出各频率点的声压级和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的声压级,谐波失真值K由下式计算。
------------------------------
/ L总--L2 L总--L3
K= / ------------ ------------×100%
/ 10 10
√ 10 +10
其中L总为频谱仪在线性档读出的声压级,L2 和L3
------------
|声频信号|
|发生器 |
------------ |----------
| | ------|--------------
| | | ■ |
---------- -------------- | | | --------------
|调音台|--------|功率放大器|---- | ■----|------|频谱分析仪|
---------- -------------- | | 测试传声器| --------------
| | ■ |
| |----|--------------
|----------
图 4
分别为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的声压级。
其测量点,应在被测扬声器的中心线上,离扬声器2m处。
5.3.7 混响时间
测量框图同图2,并将声级计接收到的信号馈给混响时间测量仪(或直接用混响时间测量仪接收和测量)。
由噪声源发出的1/3Oct粉红噪声信号直接馈入扩声系统调音台输入端。调节扩声系统输出,使测点的信噪比满足第5.1.3条要求。在歌舞厅内预定的测点上进行测量。亦可使用外加集中声源进行测量,该声源应置于厅内墙角附近。
当声源停止发声后,用混响时间测量仪测量该频率的混响时间。
测量频率的选取至少应有125Hz,250Hz,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六点。
附录A 歌舞厅的混响(T60)(补充件)
A.1 歌舞厅合适混响时间(500Hz)T(s)与厅容积V(立方米)的关系容许范围内附图1。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
■ 0.8|-- | | | | | | |||| --|
■ |-- | | | | | | |||| --|
0.6||||||||| | | | | | |||||||||||--|
0.5------------------------------------------------------------------------
100 200 300 500 1000 2000
厅容积V(立方米)
附图 1
A.2 歌厅、歌舞厅各频率混响时间与500Hz混响时间的比值为表4所示:
表 4
------------------------------------------------------------------
| 频 率 | 比 值 |
|------------------------------|------------------------------|
| 125Hz | 1.0—1.4 |
|------------------------------|------------------------------|
| 250Hz | 1.0—1.2 |
|------------------------------|------------------------------|
| 2000Hz | 0.8—1.0 |
|------------------------------|------------------------------|
| 4000Hz | 0.7—1.0 |
------------------------------------------------------------------
A.3 卡拉OK包厢的混响时间不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