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规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03:12:40   浏览:877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规则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规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十二月二日


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规则

为认真做好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简称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含党派团体提案)办理工作,保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发挥建议、提案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工作规则》精神,结合本市实际,修订本规则。
一、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政协委员提出提案是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形式。
市人大代表建议,是指在市人代会及闭会期间,代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的建议和经市人代会主席团确定由代表议案改作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提案,是指参加市政协的单位和委员在政协全会期间以及平时以书面形式提出,经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的建议和意见。
二、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是市政府及所属各部门的一项重要政务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搞好这项工作,对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改进政府工作,推进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切实加强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对每年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专门召开交办会,与各办理单位签订责任书,实行市政府领导按照职责分工牵头抓落实的办法。各地各部门的领导都要高度重视,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确定一位领导具体分管办理工作,由办公室或其他科室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承办建议、提案办理任务在10件以上的单位还要建立办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督查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办理制度,使办理工作有章可循,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对重点建议、重点提案,特别是党派团体提案,领导要亲自参加调研和协调,力求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四、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做好办理工作。对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各承办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办理并负责答复,努力提高办理工作质量。对合理而又有条件解决的意见,要集中力量尽快解决;对需要解决而因现有条件和政策规定所限,暂时难以解决的,要组织调查研究或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确实因客观情况解决不了的,应当实事求是地向代表或委员解释清楚,取得理解和谅解。
对重要建议、提案,承办单位要事先将办理方案征求代表、委员的意见,取得共识。答复中涉及重大方针政策的问题,承办单位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应报市政府办公室审定后,再答复代表或委员。
五、加强办理过程中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代表、委员提出的一些涉及面广、比较复杂的问题,承办单位要组织力量,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情,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六、严格按规定时限完成办理答复工作。承办单位在收到建议、提案办理件后,一般应在三个月内就办理结果对代表或委员作出答复。因情况比较复杂,不能按期办结的,要在规定时限前向交办部门提出申请,经交办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办理答复时间,但最长不能超过六个月。如因客观原因确实不能按期办结的,应先作答复,待有结果后再作补充答复。
对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内办理的建议、提案,应在市政府召开交办会后的10日内,向交办部门主动说明情况,经同意后即退回交办部门,不得随意搁置或自行转送其他单位,以免延误办理。
七、凡内容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建议、提案承办件,由交办单位明确主办单位和会办单位,互相配合,共同办好。主办单位要积极主动与会办单位联系,会办单位应予积极配合,共同协商办理意见,并由主办单位答复;分办的建议、提案,应由承办单位分别办理和答复代表或委员。
对交办部门确定的重点建议、重点提案和党派团体提案,承办单位在正式答复前,要将文稿送市政府办公室审核。经审核同意后,再由承办单位向代表、委员进行答复,对办理中涉及的一些难以把握和解决的政策问题,承办单位要及时向上级部门请示汇报。
八、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同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承办单位在办理建议、提案过程中,要通过上门座谈、电话、书信等形式,直接与代表、委员沟通联系,主动听取代表、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重要的问题和反馈不满意的建议或提案,更要主动征求代表、委员的意见。
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评议办理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单位负责人要如实向代表和委员汇报办理情况,认真听取办理意见。
九、向代表、委员答复建议、提案,必须以正式文件进行。要以直接收办的各县(市、区)政府办公室或市政府各部门名义答复,不能以下属单位或机构的名义答复。答复要有针对性,表达准确,文字简洁,用语谦逊,切忌答非所问,敷衍应付。行文要按规定的格式拟稿、审核、签发、编号、缮印、用章。
办理结果要直接答复代表或委员和党派团体;联名提的,要分别一一寄送。同时,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和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代表工作委员会或市政协办公室、提案委员会及有关单位。
随答复件寄送征询意见表,联名提出的,征询意见表只需寄送给建议、提案的领衔人。凡代表、委员对办理情况反馈表示不满意的,市政府办公室要及时督促有关单位重新办理,承办单位要认真分析不满意的原因,并在一个月内重新书面答复代表或委员。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结束后,各承办单位要对建议提案的采纳情况、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正在解决或已列入计划逐步解决及因政策和客观条件难以解决的原因,以及办理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作出书面总结,报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和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十、市政府办公室是市政府系统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综合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承办单位办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及时了解,协调解决办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检查通报办理进展情况,并定期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承办单位的解决问题率、与代表和委员的面商率及代表、委员对办理工作的反馈满意率。
十一、市政府办公室要定期会同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开展办理工作总结评比活动,对在办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承办单位和主管领导及承办人员予以表彰;对办理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同时,还要不定期地组织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回头看",真正把办理工作落到实处。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经济特区余泥渣土管理办法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经济特区余泥渣土管理办法
(深圳市人民政府二届8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1998年4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70号发布)





《深圳经济特区余泥渣土管理办法》已经1998年1月1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二届8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深圳经济特区余泥渣土管理,维护城市环境卫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余泥渣土是指建设工程和修缮、装修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余土。
凡在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内从事排放、运输、受纳、处置余泥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余泥渣土管理工作实行市、区二级管理。
市人民政府城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全市余泥渣土的管理工作。区人民政府城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余泥渣土管理工作。
市、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设立的余泥渣土专业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余泥渣土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余泥渣土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余泥渣土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各区余泥渣土的管理工作;
(三)核准市属工程的余泥渣土的排放、运输申请;
(四)审查经营余泥渣土专业运输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资质;
(五)统一管理余泥渣土受纳场;
(六)清理未移交的市政道路和政府预留地范围内的无主余泥渣土。
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余泥渣土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核准区属工程和辖区内修缮、装修工程的余泥渣土排放、运输申请;
(二)清理辖区内市政道路及小区范围内的无主余泥渣土。
第五条 公安、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协助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做好余泥渣土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排放、运输管理
第六条 建设工程需排放余泥渣土的,建设或施工单位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应持开工许可证和工程预算书向市或区管理机构申报余泥渣土排放计划,并如实填报余泥渣土的种类、数量等事项。没有工程预算的,以现场核量为依据。
市、区管理机构应在接到申报文件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核实余泥渣土排放量和种类,对施工工地路口硬底化符合标准且具备冲洗装置的,准许排放。
第七条 单位修缮、装修工程需排放余泥渣土的,由建设或施工单位向所在地的区管理机构申请排放。
居民装修或修缮房屋需排放余泥渣土的,由业主或屋村(物业)管理部门向所在地的区管理机构申请排放。
区管理机构应在接到申报文件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核准排放。
第八条 运输余泥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应申办准运证,未办理准运证的车辆不得运输余泥渣土。
准运证不准出借、转让、涂改、伪造。
第九条 自行清运余泥渣土的,应在申办准运证的同时由管理机构对其自备车辆的运载条件进行核查。
委托他人运输的,必须委托具有《资质证书》的运输单位或个人运输,并由受委托的运输单位或个人持下列文件到管理机构办理准运证:
(一)《资质证书》;
(二)承运合同或有关证明文件。
第十条 管理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核发准运证。准运证上必须载明排放单位、运输者和已确定的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和受纳场地。
第十一条 专业经营余泥渣土运输的单位或个体经营者,须向市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由市管理机构审查资质,合格者发给《资质证书》。市管理机构每年对从事余泥渣土专业运输的单位或个体经营者进行资质审验。
《资质证书》的核发和年审条件由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确定。
第十二条 运输余泥渣土的车辆驶离建设工地时,建设或施工单位应冲洗车体,保持车辆整洁。
第十三条 运输余泥渣土的人员必须随车携带准运证。
运输余泥渣土的车辆必须按指定的运输路线和时间行驶。运输过程中,应装载适量,车厢上部必须覆盖蓬布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余泥渣土沿途洒漏、飞扬。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余泥渣土与生活垃圾及其他垃圾混倒;不得在道路、桥梁、河边、沟渠、绿化带等公共场所及其他非指定的场地倾倒余泥渣土。
第十五条 清理无主余泥渣土的费用,由市、区财政部门按管理机构实际支出拨付。

第三章 受纳、处置管理
第十六条 余泥渣土固定受纳场由市规划国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一规划,由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统一建设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十七条 单位因建设需要对外接受余泥渣土的,可持土地使用证明及单位证明,向市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办理临时受纳场地手续。
第十八条 余泥渣土运输车辆进入受纳场,应服从场地管理人员的指挥,按要求倾卸。
第十九条 受纳场的管理单位应保持场地设施完好,环境整洁,不得受纳生活垃圾和其他垃圾。
运输车辆在驶离受纳场时,受纳场管理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车辆整洁。
第二十条 市余泥渣土管理机构对在固定受纳场倾倒余泥渣土的单位和个人,收取有偿处置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市物价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擅自排放余泥渣土的,责令其停止排放、限期补办排放手续,并处以二千元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擅自运输余泥渣土的,责令立即停运,并按每立方米二百元处以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污染道路的,责令限期清理,并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不按指定路线或时间运输余泥渣土的,按每车次二百元处以罚款;污染道路的,责令限期清理,并处以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准运证;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在非指定场地乱倒余泥渣土的,责令立即清除,并按每立方米二千元处以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未办理受纳手续而擅自受纳余泥渣土的,责令其立即停止受纳,并处以一千元罚款;对符合条件的,责令其补办受纳手续。
第二十二条 市、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区或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或市政府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
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宝安、龙岗两区的余泥渣土管理工作由各区余泥渣土管理机构负责,并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市属工程是指由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工程项目;区属工程是指由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工程项目。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1998年4月3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中关于“继续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的要求,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重大意义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确立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是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行政机关仍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实际上也管不好的事情,机构臃肿、职责不清、执法不规范
的问题相当严重。往往是制定一部法律、法规后,就要设置一支执法队伍。一方面,行政执法机构多,行政执法权分散;另一方面,部门之间职权交叉重复,执法效率低,不仅造成执法扰民,也容易滋生腐败。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对于解决行政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职权
交叉重复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降低行政执法成本,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都有重要意义。
进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地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试点城市人民政府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带头认真学习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
发〔1996〕13号)、《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充分认识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地搞好试点工作。试点地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试点城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发挥在法制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协助本
级政府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
国务院各部门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重大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

二、继续抓好现有试点城市的试点工作
总体上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同时,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以进一步推进、完善试点工作。试点地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试点城市人
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真正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密切关注并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大力气抓好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队伍建设;要教育和督促有关部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
支持试点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城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关,不得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者下设机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有关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统一由一个行
政机关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仍然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所需经费列入本机关的预算,由本级政府财政全额拨款,不得以收费、罚没收入作为经费来源;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按照规定分级全额上缴国库。有
关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要加强对本机关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加强领导、严格管理,确保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严
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各试点城市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进一步理顺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管理体制,切实采取措施精简机构、精简人员,防止出现新的多头执法问题,真正达到试点的目的。
三、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范围
根据实际需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原则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范围是必要的、适宜的。从试点工作情况看,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应当是那些多头执法、职责交叉、执法扰民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执法效率和政府形象的领域,如城市管理领
域等。在城市管理领域可以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主要包括:(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二)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三)公
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还可以履行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但是,国务院部门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以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不得由
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行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通知的精神和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意见和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审批。有关事宜由国务院法制办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的试点工作方案的原则具体办理。对条件成熟、要求在本行政区域内试点范围
较大的地方,经国务院授权,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通知确定的原则,决定在本地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
四、把试点的经验运用于市、县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行政管理体制
市、县两级政府担负着十分繁重的行政执法任务,长期以来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通过改革真正做到精兵简政,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行政执法体制。为此,各地方要把进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的经验运
用于市、县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坚决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切实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试点城市要在进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的基础上,对有关行政机关必须保留的管理权、审批权,该归并的下决心归并,该集中的下决心相对集中,以精简机构,精简人员。
其他地方也要按照相对集中行政管理职能的要求设置行政机关,合理调整、配置行政管理职能。凡属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范围内的事项,均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四条第四款关于“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的规定办理,不需要按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审批程序报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都
要按照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支持各地方按照相对集中行政管理权的要求进行机构改革。



2000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