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食品摊贩卫生管理条例(2004年修正)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1:37:20   浏览:855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徐州市食品摊贩卫生管理条例(2004年修正)

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常委会


徐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徐州市食品摊贩卫生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4年7月16日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2004年8月27日徐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0号公布 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



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对《徐州市食品摊贩卫生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删除第四条第一款中“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作检查”等文字。

二、将第十条修改为:“食品摊贩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

“食品摊贩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期间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治愈后,须取得健康证明方可重新开业从业。”

三、将第十一条修改为:“食品摊贩营业时,必须在明显位置张挂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健康证明,人员与证、照应当相符。”

四、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食品摊贩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未取得健康证明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五、删除第二十七条第二款。

六、将第二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此外,对个别文字作了必要的修改。

本决定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

《徐州市食品摊贩卫生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附:徐州市食品摊贩卫生管理条例(2004年修正本)

(1994年7月30日徐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制定 1994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根据1996年5月22日徐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1996年6月14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徐州市食品商贩卫生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4年7月16日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徐州市食品摊贩卫生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食品摊贩卫生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食品摊贩,是指在城市、乡镇的街头、集市贸易场所或其他公共场所固定或流动设摊、设点从事食品制、售活动的生产经营者。

凡在本市行政辖区内以摊、点形式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人员,均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本条例的规定。

第三条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辖区内的食品摊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铁路等部门设立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摊贩卫生监督检查,对食品制作、加工、销售过程中的环境、设施、器具、原料、成品等卫生状况进行监督、监测和检验,调查处理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毒事故。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城乡集市贸易场所内食品摊贩的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的检查管理,对食品卫生的感官检查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检验报告单)的验证。

畜牧兽医部门负责畜禽、肉类出售和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检疫。

第五条 从事本条例第二条所指食品生产经营,必须先向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卫生许可证,然后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营业执照。严禁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事食品生产、经营。

卫生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借和转让。

第六条 申请卫生许可证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书。申请书应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理由;

(二)生产经营的品种;

(三)生产经营的场所和地点;

(四)生产经营的设施、设备情况;

(五)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申请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条件进行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发给卫生许可证:

(一)生产经营场所周围环境清洁,二十五米范围内无垃圾、粪堆、污水塘、开放式厕所,无畜、禽养殖以及其他开放性污染源;

(二)场地平整硬实,便于冲洗;

(三)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排水设施完好;

(四)备有密闭存放垃圾、废弃物的设施;

(五)摊点应有相应的亭、棚、车、台以及防雨、防晒、防尘、防蝇设施;

(六)餐具、饮具、用具的清洗、消毒、保洁设施完备,使用或运转正常;

(七)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标准。

第八条 申请卫生许可证,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真实情况,不得弄虚作假。健康检查严禁冒名顶替。对已批准发给卫生许可证的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条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做好复查、核验。

第九条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申请后十五日内作出发给或者不发给卫生许可证的决定;决定不发给的,应当向申请者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 食品摊贩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

食品摊贩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期间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治愈后,须取得健康证明方可重新开业(从业)。

第十一条 食品摊贩营业时,必须在明显位置张挂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健康证明,人员与证、照应当相符。

第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必须做到原料新鲜、无毒、无害;必须做到加工、出售生、熟食品分开,各种器具、餐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并保持清洁。

第十三条 制作直接食用的熟食品必须烧熟煮透,隔夜可食的应当重新充分加热;制作、出售直接食用的熟食品必须备有和使用防尘、防蝇设施,不得用手直接接触无包装直接食用的食品。

第十四条 食品摊贩在生产经营中必须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和戴戒指,不得在操作中吸烟,不得穿戴工作衣帽上厕所,便后必须洗手消毒。

第十五条 禁止使用非食用化学品或其他非食用原料作添加剂加工、处理食品;禁止使用非食品包装材料包装直接食用的熟食品;禁止露天加工直接食用的食品。

第十六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腐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或色、香、味异常的;

(二)假冒伪劣及掺杂、掺假影响营养、卫生的;

(三)病死、毒死或其他死因不明的畜、禽、兽、水产动物及其加工制品;

(四)定型包装食品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规定的标签或项目标识不全,无中文标识或者商品标识有夸大、虚假、宣传疗效作用内容的;

(五)超过保质期限的;

(六)未经畜牧兽医部门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畜禽肉类及其制品;

(七)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未经法定部门审批或其产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

(八)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

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和制售工具,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涂改、出借和转让卫生许可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收缴其卫生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发现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条件不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应当视情况责令限期改正或停业改正,逾期仍未达到规定条件的,应当吊销其卫生许可证。

第十九条 食品摊贩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分别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二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穿戴工作衣帽或穿戴不干净的工作衣帽的;

(二)留有长指甲、涂指甲油和戴戒指制作、出售食品的;

(三)操作中吸烟的;

(四)穿戴工作衣帽上厕所或者便后不洗手消毒的;

(五)出售直接食用食品不使用工具的;

(六)使用非食品包装材料包装直接食用食品的;

(七)各种器具、容器、餐具不消毒,车、柜、案、台不清洁和污染已洗净消毒过的餐具的;

(八)有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明而不按规定张挂的。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停止生产经营,并处以二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一)制作、出售直接食用的食品未烧熟煮透,隔夜可食食品未充分加热的;

(二)加工、出售生熟食品的刀具、台案、容器未分开使用,以及生熟食品混放的;

(三)出售直接食用的食品未设置和使用防尘、防蝇设施的;

(四)在露天制作、加工直接食用的食品的。

第二十一条 食品摊贩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未取得健康证明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立即公告收回已售出的食品,并销毁该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卫生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使用非食用化学品或其他非食用原料作为添加剂加工、处理食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卫生许可证,没收、销毁其所经营的食品,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销毁导致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有前款行为之一的,同时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应当吊销卫生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吊销卫生许可证后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对兼营其他商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其经营项目作相应处理。

第二十六条 加工、出售的食品不符合卫生要求需要检验的,生产经营者应当提供样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作出检验结果并作出相应的处理。生产经营者不提供样品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扣押、封存被查食品,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二十七条 依本条例的规定,需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一千元以下罚款决定的,由两名食品卫生监督员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对个体摊贩作出五十元以下罚款决定的,由两名食品卫生监督员或两名食品卫生检查员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第二十八条 被吊销卫生许可证的食品摊贩,在接受处罚并采取改正措施满六个月后,可以重新申请领取卫生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方可发给卫生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当事人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期间,依法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条 对不服从管理,侮辱、殴打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或阻碍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徐州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西部[2010]3027号


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有关学习中心所在单位,上海市展望发展进修学院,深圳市经理进修学院: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通过已建成的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和西部人才开发培训基地,采取远程培训、面授和国内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为西部地区培训了20000多名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对加快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关于继续实施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扩大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覆盖范围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工程实施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围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抓好急需紧缺人才的培训
中央强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今后一个时期能否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直接关系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继续推进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进一步突出培训重点领域,找准目标对象,明确培训任务至关重要。未来五年,承担工程具体任务的有关单位在谋划培训主题和内容时,要紧密结合中央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着力开展关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夯实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开发、发展社会事业、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及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所需理论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在选择培训对象时,要始终把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作为重点,尤其要特别注重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和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力度,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致力于提高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十二五”期间,适当加大工程的培训总规模,使更多的目标对象接受培训。2011-2015年,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20000人。其中通过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含实时视频会议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培训的人数不少于19500人,通过面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培训的人数不少于500人。
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的培训主平台作用
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是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完成工程目标任务的主要平台。国家信息中心要与有关单位密切协作,加强平台运行制度建设,按照公益性为主、市场化运营为辅、多种合作方式并存的原则,研究制定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的运行管理办法,编制实时视频会议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的运转使用工作规程。要建立健全日常运行管理机构,依托国家信息中心组建的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要负责统一制定全网发展规划、年度培训业务计划,组织各省级、地州市级远程学习中心(以下简称远程学习中心)开展全网性的培训活动,加强对远程学习中心的业务指导,负责开展全网的宣传工作,代表全网对外开展活动,协调解决全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建立全网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中国西部远程学习网使用效率和培训工作质量。远程学习中心是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的组成部分和设在地方的分中心,要在完成全网年度培训任务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整合资源,争取所在单位的支持,不断加大在人员、网络设施、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投入,结合本地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积极拓展培训业务,努力做大作强,为培训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培训服务。支持远程学习中心之间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开展合作培训。
三、整合资源,逐步扩大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的覆盖范围
扩大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覆盖范围是中发〔2010〕11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目前,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已经覆盖西部地区12个省会城市和52个地州市,尚有100个左右地州市没有实现网络覆盖。有关方面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全网辐射能力,将培训对象范围不断延伸,覆盖更多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已建成的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管理中心和远程学习中心要在加强自身培训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使用效益的同时,发挥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国内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丰富、与国际机构合作紧密的优势,吸引和鼓励有关地方、部门建设具备条件的远程学习中心,加入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扩大覆盖范围,使更多的培训对象共享优质资源。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做好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一、二期项目建设成果后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三期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研究,适时在尚未覆盖的西部地区的地州市新增建设远程学习中心,满足人才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四、强化培训资源建设,优化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课程、教材等资源建设是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承担具体培训任务的有关单位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深入分析不同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对培训内容的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做好培训资源开发。按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要求,加强培训学科、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要在增强培训资源的吸引力、感染力的同时严把师资关,切实提高培训资源质量。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培训规律,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注意突出急需紧缺人才等培训对象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改进班次设置方式,重点采取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和小班教学,突出按人才类别开展培训。改进讲授式教学,重点运用研究讨论式、案例分析式、角色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要根据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岗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训需求特点,将远程培训、在线自学、面授和国内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积极主动送教上门。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共同做好工程实施工作
有关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工程实施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积极主动加强与本省区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反馈情况,支持远程学习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做大做强,帮助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家信息中心、远程学习中心所在单位和人才培训基地领导要高度重视,确保资金投入、人员机构到位和软硬件设施的及时维护,为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要加强综合协调,及时分解下达年度工作任务,抓好落实,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中国工商银行关于印发《中国工商银行技术改造贷款办法》的通知

中国工商行


中国工商银行关于印发《中国工商银行技术改造贷款办法》的通知

1990年8月2日,中国工商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行技术改造信贷业务不断扩展,原1984年制订的《技术改造贷款暂行办法》已适应不了业务开展的需要。为此,总行在充分听取各分行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办法进行了修改,重新制订了《中国工商银行技术改造贷款办法》。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总行。

附:中国工商银行技术改造贷款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银行)为加强技术改造贷款的管理,提高贷款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借款合同条例》和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技术改造贷款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畴,主要用于支持现有企业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
第三条 银行办理技术改造贷款的目的在于支持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我国工业技术基础的现代化,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服务。
第四条 银行发放技术改造贷款要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坚持执行国家计划、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贷款安全的原则。

第二章 贷款的对象、用途和条件
第五条 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并在工商银行开立帐户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中国境内实施改造项目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科研、旅游、文教、卫生等事业单位均可向银行申请贷款。
第六条 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借款单位)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发展国内外市场适销对路、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以及开展综合利用等。
第七条 申请贷款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的产品和产业政策、工商银行的信贷政策和技术改造贷款原则。
二、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经有关机关批准已纳入国家行业规划并已列入年度技术改造投资计划。
三、拟采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先进适用、经济合理。
四、产出物适销对路、有竞争能力。
五、土建投资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20%。
六、建设条件和生产条件具备,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
七、借款单位自筹资金不少于项目总投资的10%。项目投产以后能按规定逐步落实铺底流动资金,需进口原材料的要有外汇来源。
八、借款单位能落实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经济核算,有代偿债务能力的单位做担保或用属于自己所有并已参加保险的财产作抵押。

第三章 贷款的种类、期限和利率
第八条 技术改造贷款按现行贷款计划管理体制划分为专项技术改造贷款和一般技术改造贷款。
一、专项技术改造贷款。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在总行依据国家行业项目投资计划下批的指定专门用途的年度贷款计划内所发放的贷款。
二、一般技术改造贷款。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在总行分配下批的年度贷款计划内自行安排发放的贷款。
第九条 项目贷款期限是指银行对项目发放第一笔贷款之日起至借款单位还清项目全部贷款本息止的时间。在项目确定的贷款期限内,项目所需的贷款可以分次借,分次还。每笔贷款的贷款期限应在借据上标明。
第十条 项目的贷款期限一般掌握在五年以内,个别的不超过七年。
第十一条 贷款利率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工商银行的具体规定执行。如在合同有效期内,国家统一调整贷款利率,则按国家规定的统一调整利率日开始执行新的贷款利率。
第十二条 贷款利息的计收和逾期的确定。贷款利息由经办行按季计收。贷款超过借据上约定的还款期限而未归还者,为逾期贷款。

第四章 贷款项目的审查和批准
第十三条 凡申请银行技术改造贷款的项目,不论其投资额大小,借款单位均须请银行参与项目的前期考察论证工作。
第十四条 借款单位必须陆续向银行提供以下资料:
一、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初步(扩初)设计(小型项目为技术改造实施方案)等文件。
二、引进项目的考察报告和有关文件。
三、银行认为需提供的其它文件和资料。
第十五条 承办项目的银行应按照总行有关规定组织项目评估论证,并按项目分级管理程序提交评估报告或评审意见。对拟贷款项目还须进行概算、预算审查。
第十六条 限额以上贷款项目由分行审查后报总行审批;限额以下项目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行参照本地区的有关规定确定。任何贷款项目的确定,都应贯彻信贷人员审查、集体讨论、领导批准的原则。

第五章 贷款的申请和审批
第十七条 贷款项目列入国家年度技改投资计划和银行信贷计划后,借款单位可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
一、引进项目使用的外汇及各项资金来源落实文件。
二、归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具体还款计划及有关部门对此确认的文件。
三、银行认为需要的其它文件资料。
第十八条 借款单位需用财产抵押的,在贷款前,应和银行签订抵押贷款合同。对采用信用担保的借款单位,银行应审查其信用担保人及其提供的担保书。
第十九条 贷款的审批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行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六章 贷款的发放、管理和回收
第二十条 贷款发放前,银行须与借款单位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至该合同全部贷款本息收回时失效。
第二十一条 借款合同签订后,借款单位即可在银行办理借款手续,银行根据批准的用款计划和项目的实施进度监督支付。
第二十二条 银行应定期检查工程进度,加强贷款发放后的管理工作,帮助借款单位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促其早日投产、达产。
第二十三条 借款单位应根据银行的要求,定期向银行报送工程进度和贷款使用情况的有关资料。项目竣工后,银行应审查项目的决算报告,并参与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 贷款必须专款专用。借款单位如不按规定使用贷款,银行有权停止贷款。被挪用的贷款按规定加收罚息,并视情况收回部分直至全部贷款。
第二十五条 借款单位未还清全部贷款前,未经银行许可,不得将贷款建造或购置的资产转让、出售、租赁、作价入股或抵押他人。否则,按挪用贷款处理。
第二十六条 贷款项目的建设条件、产品市场或其它因素发生较大变化,危及贷款的安全时,银行应向借款单位提出,并及时终止贷款。已发放的贷款应限期清收。
第二十七条 贷款到期,借款单位必须如数归还。借款单位归还贷款本息的资金来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一、对借款单位有还款能力而不按期归还的贷款,视同挪用贷款处理。
二、对不能按期归还的贷款本息,银行有权从借款单位或担保单位的存款帐户上扣收,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逾期贷款额加收罚息。
三、抵押贷款到期不能归还的,按抵押贷款合同的有关条款执行。
四、确因客观原因,造成借款单位不能按期还款的,借款单位可在贷款到期前向银行提出展期申请。经银行同意,可以展期。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分行可根据本办法确定的原则,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总行备案。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原(84)工银设字第206号文件颁发的《中国工商银行技术改造贷款暂行办法》即行废止。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总行负责解释、补充、修改。